《華爾街日報》7日以「台灣:全世界垃圾處理的大咖」(Taiwan: The World’s Geniuses of Garbage Disposal)為題,盛讚台灣從昔日「垃圾島」蛻變為資源回收的國際典範,足可媲美德國等先進國家。(圖源:中時電子報)
報導指出,根據台灣環保署統計,2015年全台資源回收率達到55%。「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」(OECD)資料顯示,台灣地狹人稠,人口多達2350萬人,但資源回收率不僅媲美奧地利、德國及南韓等先進國家,也遠高於美國的35%。
此外,據非營利組織「星球援助」(Planet Aid)去年9月公布的數據,台灣資源回收率達60%,在全球已開發國家中,僅低於奧地利的63%和德國的62%,遠優於美國的34%、英國的39%,以及亞洲鄰國日本的21%和南韓的49%。
(圖源:中時電子報)
6年飽和掩埋成問題
不過,《華爾街日報》也提及,台灣垃圾掩埋場容量將於6年內飽和,再加上高房價及土地稀少,垃圾處理問題依舊迫在眉睫。因此,「循環經濟」(Circular economy)一詞變成顯學,即將走馬上任的民進黨政府誓言持續推動環保政策。
報導說,台灣資源回收可溯至1990年代末,主要仰賴全面性的政策,包括播放音樂的垃圾車、垃圾費隨袋徵收、廚餘養豬及鄰居檢舉制度等。為了便民,台北每周5天共有4000多處垃圾收運點,民眾也可透過手機應用程式查詢最近清運處。
資源回收 雙北效率高
台灣垃圾處理的另一關鍵政策在於成立「資源回收管理基金」。此基金由應回收廢棄物項目的製造或輸入業者繳納費用當作資金,藉以補貼下游資源回收業者或個別拾荒者,成功提升市場回收的經濟誘因。
《華爾街日報》指出,台灣民間自發性的環保行動也發揮很大功效,甚至可能比政府做得更為效率。譬如,慈濟基金會在全台各地設有逾4500個資源回收站,由其志工負責處理、分類垃圾,成績斐然。
然而報導也說,台北市和新北市的資源回收率高達67%和63.5%,但其它縣市因缺乏政府補助,回收率普遍落後,仍有進步空間。
資料來源:中時電子報 / http://www.chinatimes.com/newspapers/20160519000382-260102